啮缺问王倪说:“你知道万物的知识有共同的标准吗?”王倪笑道:“我怎么会知道呢!”“好失望啊!”“你又何必失望呢?”“因为连你也不知道啊!”
王倪继续道:“你怎么知道我刚才说的不知不是知,而他人说的知不是不知呢?”“我且问你:人睡在潮湿的地方会得关节炎,但泥鳅不会;人住到高高的树上会很害怕,但猿猴不会。人、鱼、猴住的地方都不一样,哪一个又算是标准呢?”啮缺不禁恍然大悟:大家的标准都不同,何必强求出一个结果呢?
关键字:标准、绝对、相对
万事万物的知识标准并不一致,因此人为的标准不是唯一的准绳。如果把相对当作绝对,便离大道渐行渐远了。
地球人都知道:)运动的绝对的、静止的相对。就像我们身处地球上感觉不到自身运动,但是地球却在每时每刻围绕太阳运动,我们到底是静还是动呢?这就涉及到一个“标准”的问题。有标准才能更好的区分绝对与相对,才能区分所谓是非、善恶、对错等等。
管理企业也需要标准,其中既包括统一的企业文化、员工守则等绝对的标准,亦包括针对不同部门、不同工种制定的管理制度等相对标准。在绝对标准面前,上至企业领导、下至普通员工务必整齐划一、严格执行;而在各部门相对标准面前,则要根据具体的生产、管理、经营情况进一步量化实施。如在生产制造部门,就要严格落实产品质量标准;在终端销售部门,需要严格落实销售奖惩标准;在行政管理部门,既要严格落实员工守则,又要辅助人性化的管理手段。这样才能在绝对标准上不出错,在相对标准上更高效,进而促进企业的科学、稳健的向前发展。
“相对”与“绝对”之间并非自始至终、一成不变。不同的环境、条件下,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很有可能相互转换。如伴随生产工艺的不断提高,曾经的产品质量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,这时就需要改变原有标准,重新设计生产。同时“绝对”标准也有其“相对”属性。如在欧美市场沿用上百年的西方经济学体系,放到中国市场就不一定顺畅自如,因为我们是在集中调控下的市场经济。而“相对”标准亦有其“绝对”特色。如针对不同区域政治、经济、生活水平制定出的营销战略,一旦离开本土经济看起来就会“绝对”失灵。
原文赏析
啮缺问乎王倪曰:“子知物之所同是乎?”曰:“吾恶乎知之!”
“子知子之所不知邪?”曰:“吾恶乎知之!”
且吾尝试问乎女:民湿寝则腰疾偏死,鳅然乎哉?木处则惴慄恂惧,猿猴然乎哉?三者孰知正处?自我观之,仁义之端,是非之涂,樊然肴乱,吾恶能知其辩!